吴小雁:开创城市信用建设新局面须突出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
来源:信闻社  时间:2023-01-08 08:33

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4日在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全国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呈现七大趋向,其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开创城市信用建设新局面须突出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

吴小雁说,2015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先后批复了三批62个示范城区,目前第四批评审工作也在进行中。从四批创建评审工作看,示范区创建呈现批复数量趋“增”、地域分布趋“广”、评审内容趋“实”三大特点,这凸显城市信用建设稳中向好。

吴小雁说,近年来,全国信用示范区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呈现出“七个更加明显”的良好态势,在助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诚信作为判断品行优劣重要依据被广泛应用更加明显。通过示范创建,诚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招聘、选拔甚至相亲交友、商务合作等诸多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诚信来衡量判断个人品行。比如很多地区的公务员招录明确失信人员“一票否决”。在证券、会计、审计等诸多行业,从业期间的晋级、提拔、离职以及考核、审计等环节均对其信用信息进行考察评估。

二是信用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渠道更加明显。通过示范创建,城市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搭建“信用桥”,畅通“信息渠”,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添动能,促进企业和城市共生发展。比如,宜昌市通过“政银科企”四方合作,搭建“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促进对民营及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北京市“创信融”平台信用贷款率100%,16家试点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线上化”贷款产品,有效满足大量“信用白户”融资需求。

三是信用建设支撑城市战略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各城市结合战略定位,以信用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比如,郑州市将信用管理体系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布局。重庆铜梁区通过推行承诺制信任审批等举措,营造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

四是信用手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更加明显。各城市创新推行“信用+基层治理”,以信用管理赋能社会治理。比如,威海市通过召开诚信议事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以信用建设“一根针”,穿引基层治理“千条线”,真正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安徽岳西县推进“美丽乡村+信用”等系列活动,推行“小板凳谈心”等基层治理品牌,凝聚“信用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五是信用监管提升行政监管效能作用更加明显。各地探索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依法奖惩全链条新型信用监管模式。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管已全面铺开,市场监管效能有效提升。比如宁波市拓展“信用+行业监管”应用,在税务、金融、家政等46个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行业监管由粗放转向精准。

六是信用应用便民惠企作用更加明显。各地推出“信易+”服务多元场景,强化信用服务的便民惠企质效,使市民在细节中感受到信用力量。比如大连推出“信用+产业”等百余项“信易+”应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注重跨区域联动,推动旅游、住房、租赁等领域“信易+”互通共享,人民群众可跨城享受守信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七是信用法治化基层探索助推我国信用立法进程作用更加明显。社会信用法治化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工程,目前已出台或正研究出台信用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占80%以上,为国家信用立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实践基础。就在50天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信用立法渐行渐近。

吴小雁说,当前,城市信用建设已从被动接受、外在约束,转向自愿自觉、主动创新,信用建设新观念、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制度、实践、法治、文化、技术等系统化发展局面。信用示范区创建需要坚持目标导向,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具体说,就是在做好常规工作基础上,重点“突出三化”:

一是突出社会化,让信用成为维护城市良好秩序的“必需品”。

一个城市信用环境的质量优劣、信用文化的水平高低、信用精神的纯粹与否,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秩序、社会安定和竞争实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暴发之后,如何让信心、信任、信用成为一个地区良好秩序的必需品,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深入考量的课题。城市信用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引领,更需要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公众、新闻媒体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要把“信用无价”的理念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培育优秀信用文化,讲好城市信用故事,涵养良性社会生态,使信用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是突出法治化,让信用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硬支撑”。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信用立法的推进,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城市信用建设的制度设计,要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宏观政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提升信用建设法治化、规范化程度,更好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信用生态夯实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

三是突出数字化,让信用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优势选项,社会信用体系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城市信用建设更需技术驱动。要着眼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竞争,着眼市民高品质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完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丰富信用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信用监管智能化水平。要强化信用体系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字化。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