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诚信文化研究的理论旨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04-20 15:35

无论古今中外,在任何社会诚实信用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根基,故《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天的根本特征就是博厚、高明、悠久,“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质言之,天正是通过其博厚、高明、悠久的“至诚”本质,让日月星辰按照宇宙规律自我运行,让自然万物各正性命实现生生不息。《中庸》又讲:“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之“灵”,其神圣职责就是以天所要求的“至诚”态度去生存与生活,努力做到“以道受命”“以德配天”,将天道之实然转化为人道之应然。然而,在任何社会的历史转型期,却经常出现“诚之者”与“诚者”、“人道”与“天道”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人心与人行、自律与他律并用共治的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融通互促之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和谐一致,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从事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之于当代中国,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关怀意义,同时亦能为深化拓展我国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首先,应对“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深入解析。我们以学界最为“熟知”而又“非真知”的“文化”概念为起点,对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模糊性进行廓清,有学者提出,文化作为族群特有的沉淀物,表现为一定族群所追求的价值、依循价值目标制定的规则体系以及人们与此相应的普遍心理和品行。进而可以从诚信的目的、价值、规范三大结构要素出发,明确“诚信文化”的确切旨意,即诚信文化是一种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观念形态、心理现象、品行形态的综合性文化现象。与诚信文化的界定相适应的另一核心概念是“社会信用体系”,亦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辨析。有学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为应对各类社会主体之间诚信信息不对称,围绕信用信息采集、保存、传递与使用而构建的集信用制度、信用服务、政府监管和信用教育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并对上述诸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仔细描述。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概念的清晰与准确,一旦对同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出现歧异性理解,必将引发研究成果逻辑架构的混乱与无序。不过,一些学者在诚信概念界定中呈现出的精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一些学者对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彼此融通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进行了极其详细的理论阐述。在系统回顾我国诚信文化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史过程之后,有学者指出其存在的根本弊端是二者融通互促的机制亟待完善。为科学求解这一关键问题,该领域的学者认为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彼此融通的理论基础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互构、人心与人行的共构、文化与制度的同构。其基本原则是情理法相一致,价值导向与制度约束相契合,文化传统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具体方式包括:理念融通,即以文化人和以法律人;内容融通,即诚信道德法律化与信用制度伦理化;路径融通,即参与、反馈与调节。也有研究特别对中国传统社会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相生相成的实践经验探赜索隐,认为中国传统社会诚信建设强调以伦理为本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文化资源,同时还具有大量的诚信制度因子,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诚实守信道德风尚的形成。其本质特征是以诚信文化为主导,为诚信制度的抑恶惩戒之施用提供价值引导;以诚信制度为辅助,为诚信文化教化劝善之功效提供保障,二者融通互促所形成的内规与外治合力,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成员诚信道德品行的形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