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荣获全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名
    来源: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时间:2020-08-21 09:00 

    8月17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关于发布2019年度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综合排序的通知》(豫集聚办[2020]4号)。通知表示,在2019年度全省179家产业集聚区的考核中,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综合排序全省第一名。

    近年来,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的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双十工程”为工作主线,结合区域“制造业+枢纽”的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郑州先进制造业先行示范区、郑州200万台汽车城核心支撑区、陆港型国家级物流枢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平稳高质量的良好态势。

    2019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5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位居全市第三;规上工业产值约占郑州市四分之一比重;经开区参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的企业数量和质量效益均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前列,“亩产效益”持续领跑全省产业集聚区,连续多年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中位居前列。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汽车产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拥有上汽、海马、东风日产、宇通4家整车厂、6家专用车厂、近300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了130万辆的整车产能,占全省70%以上。其中,宇通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国际15%、国内30%以上。2019年汽车产业产值968亿元,整车产量58.4万辆。

    现代物流业方面,形成了陆港型枢纽经济。以医药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高附加值业态为重点,集聚物流企业275家,5A级物流企业14家,建成仓储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培育了国药、高济等一批行业龙头。2019年社会物流总额超4000亿元,医药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营业收入均占全省一半以上。

    经开区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功能区,累计获批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各类研发机构247个,院士工作站13家,专利授权量968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98个。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8家、上市企业16家。累计备案科技型企业数484家,获批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7个,获批市级以上科技人才60人,获批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43个,其中国家级7个。建成和在建双创载体面积300万平方米。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安图生物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旭飞光电荣获国家第21届专利金奖,中铁装备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

    入选首批河南省智能化示范园区备选产业集聚区,《经开区智能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研究制定了《经开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政府推动、行业主导、企业运营”模式,确定以大连理工大学装备研究院作为平台建设项目总控单位,联合航天云网、景安网络等公司开发承建,并提供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等支持。

    开放平台优势凸显

    争做全省对外开放排头兵

    “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经开区作为跨境电商的先导区,“1210”监管模式等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成功举办三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正朝着总书记提出的“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跨境电商走货量连续两年超过1亿包,进出口货值超100亿元。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获批。

    功能性口岸不断完善,设有三个海关监管机构,拥有铁路一类口岸和汽车、粮食、邮政、医药等指定口岸。

    审批效率全面提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对于项目入驻,实行拿地即开工、工业标准地等措施;对于项目推进,连续三年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常抓不懈,建立专职服务部、抽调专职服务官,实行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好环境带动大投资。以企业为中心,以商招商,上汽郑州基地项目,由单一项目向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了三年四大步、累计投资200亿,东风日产、海尔、中铁装备、郑煤机等一批产业龙头,持续加大投资、滚动发展成为新的特色。

    绿色集约发展

    宜业宜居现代新城初具规模

    近年来,经开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规划建设了“两山四湖五河”的生态水系,建成水域面积12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3000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2019年底,经开区共有22家企业43个排污口安装有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监控193种污染物排放情况。覆盖全区90%的废气、96%的挥发性有机物、82%的废水排放量。大气治理成效显著,指标持续向好,全面完成了颗粒物指标任务。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