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经开周刊 |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打造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业态
    来源: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时间:2023-11-22 09:54 

    经开周刊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打造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业态

    宣讲先进事迹 弘扬航天精神

    党建引领聚合力 点亮路灯暖人心

    郑州市中小学生 美育活动在经开区举行

    专项治理规范再生 资源回收行业秩序

    以“演”促“练” 经开区开展应急演练

    1.png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打造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业态

    海马EX00(智行盒子)首批试制车15日在经开区海马汽车第三智能工厂下线。该批试制车顺利下线,将进一步提升郑州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作为郑州本土培育的新能源自主出行品牌,自今年3月签约落地,智行盒子就致力于创新共享出行与出行场景服务,打造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业态、“B端用车+运营”的新模式。9月,首台定制车白车身下线,仅用数月时间便实现试制车批量下线,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郑州速度”。

    盒子智行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张署光表示,作为公共出行领域全球首家集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和大数据为一体的数字化创新科技公司,智行盒子长期专注于 B 端出行市场,公司致力于通过推动物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将创新科技同新能源汽车出行智能化、网联化相结合,利用新能源汽车、AIoT技术在高效供需匹配基础上,实现人车云交互,解决用户体验,打造出行领域全链路、全场景的新产业和新模式,用科技创新驱动出行行业全产业链变革,为全行业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首批试制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智行盒子深度定制车产品验证和工业化调试已趋于成熟,开启了量产准备阶段。

    下一步,智行盒子将继续坚守“科技向善,出行真美好”的发展使命,以解决出行市场全生态痛点为己任,与省市区和海马汽车精诚团结,共同深耕细分赛道,打通智能网联和大数据的产业链条,打造未来出行服务新生态和平台经济新业态,从而带动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集群,呈现“无人驾驶看北京、智能座舱看深圳、智慧出行看河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再造产业新赛道。

    宣讲先进事迹 弘扬航天精神

    近日,由河南航天承办的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强国路 永远跟党走”新时代弘扬航天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宣讲走进河南活动在郑州经开区举行。来自航天科工集团科研生产经营一线的10位宣讲人,从多个角度讲述一代代航天人秉承航天精神许党报国、履行强军首责挺膺担当、建设航天强国终身无悔的故事。

    报告会以航天传统精神为主线,分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三个篇章,围绕“航天强国路 永远跟党走”主题,分别讲述了六十七载航天发展历程,以及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通过学习典型、对标先进,为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专注的态度,引发现场强烈共鸣。其中,来自河南航天的代表袁祎聪以《让“中国航天”的旗帜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为题,讲述了河南航天用十年时间真抓实干求生存,彻底摆脱困境,踏上高质量发展崛起之路的故事,引起阵阵掌声。

    “这是一场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的报告会,直观呈现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初心与使命,航天人的故事直抵人心、振奋人心。”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此次宣讲报告在全力吹响决战冲刺号角的关键时刻,为广大河南航天人送上一场精神文化盛宴,为冲刺全年任务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 点亮路灯暖人心

    “盼了6年的路灯问题终于解决,恢复照明后,大家夜间出行时更加安心踏实。”居住在经开区滨河国际新城的业主李先生高兴地向记者分享喜悦心情。近日,记者来到经开区经南八路(东三环至东四环),看到道路两侧50多盏路灯已全部亮灯,夜幕下的滨河新城璀璨美如画。

    据了解,由于历史遗留原因,6年来,经南八路(东三环至东四环)路段路灯始终未归属市政养护,虽安装有灯杆、灯头,但无线缆和缺少电源,导致该路段路灯长期没有点亮,给周边居民出行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为解决市民夜间出行问题,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与经开投发、滨河国际新城指挥部、东南三环四环项目部等部门对接,发挥市政养护市场化外包服务优势,组建施工队、职能部门、业务科室联合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凝聚合力进行人行道开挖、电缆敷设、维修井配建等工程,确保经南八路(东三环至东四环)路灯改造保质保量完工。经过一周的紧张作业,经南八路(东三环至东四环)滨河新城区域,顺利完成亮灯调试,实现夜间亮灯。

    “市政基础设施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既是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党建+”模式,聚焦群众期盼,紧盯民生实事,深入开展“郑点亮”专项治理行动,已恢复路灯不亮路段9条,累计维修或更换灯头2801盏,维修箱变等路灯设施247处,安装路灯91杆,开挖线路5805米,铺设穿线管5805米,敷设线缆6245米。同时持续开展夜景亮化,先后实施了机场高速沿线、经北六路等重要道路沿线楼体轮廓亮化工程。

    下一步,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持续开展“郑点亮”专项治理行动,紧盯堵点、难点,加快解决南三环、东三环等区域有灯不亮、有路无灯等问题,回应好群众呼声,努力把“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落到实处,让小路灯点亮大民生。同时,全面建设“1+1+N”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并融合智慧路灯系统应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郑州市中小学生

    美育活动在经开区举行

    近日,郑州市2023年中小学生美育活动(独唱、独奏、独舞、独诵项目)现场比赛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郑州市教育局主办,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承办。经过前期对高中组、初中组、小学高年级组和小学低年级组,各组段的网络初审,共有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903名选手进入到各项目的现场比赛。

    独唱比赛中,选手们纷纷亮出“金嗓子”一展歌喉,用清脆悠扬的歌声唱响最精彩的童年,用婉转动听的声音放飞少年的希望;独舞比赛中,选手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身着舞蹈服饰,展示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不同的舞种;独奏比赛中,选手们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吹响幸福的号角,传递澎湃的激情,古筝、琵琶如流水般浅吟低唱,黑白琴键上流淌着时而铿锵时而缠绵的音符,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的美妙旋律在翻飞的指间经久绕梁;独诵比赛中,选手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激情洋溢、感情真挚,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对生活、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对青春时光的珍惜。

    舞台上,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倾情表演,呈现精彩纷呈的视听觉盛宴,展示新时代中小学生阳光向上的风貌。

    此次活动旨在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悉,班级合唱和艺术作品等项目,将于11月18日~19日举行。

    专项治理规范再生 资源回收行业秩序

    近日,经开区京航办事处开展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站点)专项治理宣传活动,进一步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秩序,切实解决再生资源回收站污染环境、干扰居民生活秩序等问题。

    活动中,工作人员兵分两路,检查组围绕可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回收和出售记录、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行为、经营者资质进行检查,同时宣传讲解收赃、销赃等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组走进瑞绣小区,向居民讲解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性,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利用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打造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共享的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居住环境。

    此次活动提高了可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安全环保规范经营的意识,也让居民了解了再生资源回收的必要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再生资源环保观。下一步,京航办事处将继续开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演”促“练” 

    经开区开展应急演练

    一辆装载30吨盐酸的罐车,进行加酸作业时发生剐蹭,导致罐车阀门发生破裂……近日,郑州经开区2023年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在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举行。此次演练由经开区管委会主办,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区分局承办,经开区应急管理局、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郑州交警十二支队、各镇办、郑州市公安局经开分局京航派出所、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联合参演。

    “演练开始!”现场,随着一声令下,参演单位和人员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应急演练中。此次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播放视频等方式,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截污、控源、清污)、应急监测等环节进行实战和模拟演练,还原真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处理处置全过程。演练过程中,各参演单位密切配合,应急响应迅速、处置思路清晰,成功化解“险情”,取得了预期效果。

    未雨绸缪,以“演”促“练”。通过实战提高了经开区各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来临时的快速、高效响应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事故现场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检验和修整应急预案,检查了应急物资是否满足环境应急等需要。

    下一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分局将紧紧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以当前主题教育为契机,紧密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