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郑州经开区蝶湖小学,有一面“会提问”的墙:“时间为什么不能倒退”“空气为什么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呢”“为什么眼睛会流出眼泪”……这面墙被称为“好奇墙”,孩子们在这里用问题点亮墙壁,也点亮了整个校园。校长张智慧说:“小学是科学教育的浪漫阶段,贵在为孩子营造一方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的空间。”
走进校园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环境会说话,校园文化不仅仅有人文和艺术气息,更彰显了丰富的科技元素。校园环境因为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多维度、全方位感受科技的魅力。
有意思的体验——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创中学
“现在的科学课成了学生的最爱,因为课上可以做实验,课后服务时间可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物化。”谈到自己的科学课,耿书军脸上写满了笑容。
耿书军是郑州经开区滨河第一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他对什么样的科学课是好课有一个形象的概括: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发出几次“啊、哈、哦”的感叹,就不是好课。在他看来,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让他感慨的不只是来自学生的认可,还有“科学教育迎来的春天”。一个显性的变化是,近年来学校科学教师由1名增加到了5名,科学课的教研氛围更浓了。
有意义的联合——五育融合,馆校结合,家校联合
一年前,郑州经开区滨河一小一名学生患了白血病。这在学校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学生不仅自发组织了捐款,还引发了对同学病情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知识上的困惑: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学校科学教师为此设计了“认识细胞”课程。在课后服务中,组织学生进行专项拓展阅读,开展科学小制作,制作各种各样的细胞模型,学生用黏土为患白血病的同学制作了一罐子“红细胞”,希望他早日康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医学机构听专家讲解,借助他们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区分病理涂片和正常涂片的不同,使学生对细胞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更感受到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这场由身边患病同学引发的一次跨学科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也让教学教研走向了联合。” 滨河一小校长余新莉说,“有不少科学课是科学教师走进企业与工程师一起联合教研的结果。”
在郑州经开区蝶湖小学,针对浪费纸张现象,去年该校组织学生走进郑州公用集团环保教育博物馆开展“变废为宝”课程学习,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废旧纸箱、粉碎、浸泡、打浆、抄纸、晾纸的生产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再生纸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该校还开发家长资源助力学校科学教育,一些家长应邀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述盾构机如何化身“入地蛟龙”,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讲解如何进行水处理才能保障身体健康等。
有期待的改变——建队伍,搭平台,创品牌
2023年12月29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教育大会召开。郑州经开区教文体局向宝稻(河南)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长安正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贺飞、河南航天管理局人事党群部部长冯东霞等人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们为郑州经开区部分中小学科学教育副校长。“科学教育副校长既有专业素养,又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他们的加盟将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郑州经开区教文体局负责人戴红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