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从劳动人民中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与劳动者心贴心、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郑州经开区考察调研,与一线职工亲切交谈,倾听人民心声。
《河南日报》记者深入走访经开区一线职工,听他们忆当年、谈感受、讲变化、话发展。
开拓买卖全球大天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河南在“买全球卖全球”的路上阔步前行。
“开放河南已开拓出了买卖全球的广阔天地!”4月28日,中大门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徐平言语中透着坚定和自信。
每每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10日考察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的情景,徐平都激动不已。“当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试点项目运营情况和取得成绩,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勉励我们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她说,“这么多年,我们锚定这一目标,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11年前,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还只是承接郑州E贸易的试点单位,货物通关时间长;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货物快速‘秒通关’,累计为河南贡献进出口额超1500亿元。”徐平深有感触地说,“事业是奋斗出来的,E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题,需要像‘捅竹节’一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
“风未起,我先行。”这是经常挂在徐平口上的一句话。正是靠着勇于创新的韧劲儿,一系列首创性、系统集成性的改革创新成果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诞生:跨境电商“1210”监管服务和“秒通关”模式全国复制推广;率先探索“一区多功能”“网购保税+线下自提”“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等新模式;落地全国唯一一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
“目前,园区已集聚1500余家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进口商品10万多种,业务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细数发展历程,徐平说,“我们一直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努力奋斗,完善供应链体系,跨境电商包机、国际公路、货运班列、海运多元齐头并进,推动‘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协同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去年以来,中大门国际物流集团运营的跨境电商包机航线持续“上新”,带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进出口额大幅增长。2024年,园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240亿元、同比增长26.03%;今年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81.18亿元、同比增长92.2%。
“走过跨境电商创新探索期和产业业态构建期,跨境电商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徐平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跨境电商产业园+物流、商贸、数字贸易、金融的‘1+4’模式,加快头部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区域中心仓落地运营、航空货运前置货站试点投入运营,加密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建设公共海外仓,拓展多式联运通道等,为河南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提供强支撑,推动‘买全球卖全球’的图景向纵深铺展。”
“灯塔工厂”点亮未来
“这是我们开发的AI视频分析系统,通过井下安装摄像头,地面增加分析服务器和AI视频分析系统,就能自动识别作业人员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设备异常状态等情况。”4月28日,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工作人员边操作大屏幕边介绍。
AI视频分析系统是近年来郑煤机在智能化产品领域的又一创新。该系统识别场景覆盖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等关键区域,具备实时预览、异常报警与统计分析等功能。
“我们现在不仅是煤机制造服务商,也是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供给商;不光要满足客户的显性需求,还要基于煤机设备数据采集、分析,预判潜在需求,给出最佳服务方案。”郑煤机副总经理王永强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郑煤机时指出,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近年来,郑煤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心无旁骛扎根高端装备制造,坚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转型。
在郑煤机智慧园区生产车间,一个20多吨的液压支架主体结构件通过大型变位机的应用,直接实现结构件180度自由翻转和无死角焊接。曾经需要工人爬到工件上趴着焊接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被智能机械臂“轻松拿下”。
“只有不断自主创新,才能不被‘卡脖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王永强道。
郑煤机智慧园区自2022年正式投产运行以来,结合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40多道加工工序、100多个生产工位实时交互和协同作业,达到“设备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信息自动化”。
202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灯塔工厂”名单上,郑煤机智慧园区成为煤机行业首家入选工厂。未来,郑煤机将继续深化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护航“钢铁驼队”行稳致远
集装箱卡车来往穿梭,龙门吊频繁起降,班列汽笛声声……货运繁忙是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的常态。
作为国家铁路一类口岸,这里承担着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任务,是河南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中原连通世界的重要节点。
“一天之内,去程和回程的班列有十几列,有去比利时、德国、俄罗斯的,有从欧洲、中亚、东盟回的,咱河南的钢铁驼队可是格外忙哟!”4月27日,看着一趟开往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踏上征程,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业务主管龚赟丹打趣道。
从首班开行至今,龚赟丹跟中欧班列(郑州)打了十几年交道。从班组值班员、调度员、运营部外勤主任一直干到业务主管。时至今日,她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郑州国际陆港考察时的一幕幕。“总书记连发四问详细了解班列运行情况和物流状态,和我们一线职工交谈并合影留念,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从那一刻起,龚赟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己干的活,原来连着‘一带一路’建设呢!”
下达工作计划、快装快卸集装箱、核实计划兑现情况、联系班列车体、检查车体装载情况、与圃田车站沟通接轨、盯控班列正点开行、管理团队等,只要涉及班列的事儿,龚赟丹都不敢丝毫懈怠。
“日进出场站的集装箱卡车从几十辆到四五百辆,从每月去程一班到每日常态高频开行,建成投用第二铁路线束,班列越开越密,承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上万种货物,数字班列、冷链班列、特种箱和运贸一体化等创新业务也多了起来,郑州获批建设中东部地区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说起班列近些年来的发展,龚赟丹头头是道。
畅通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十几年来,中欧班列(郑州)已构建起“27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畅通了欧洲、中亚、东盟及日韩等四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综合运营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带动河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4万列。
“班列开行,我们是第一关口,必须做好护航,确保其行稳致远。”4月27日傍晚,龚赟丹目送着又一趟满载货物、开往欧洲的班列缓缓驶出,就像看着老朋友又要远行。
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机
践行“三个转变”、振兴民族工业,“河南造”盾构机屡屡创下新纪录。
“刀盘开挖直径达15.7米,是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共有两台,分批交付,一台‘中铁1459号’十几天前已下线,另一台的刀盘正在精细焊接。”4月28日,中铁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铆焊车间弧光四射、焊花飞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吴毅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就是要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机。”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转变”。当时,吴毅就在现场。11年来,这35个字牢牢刻印在他的心头,也是中铁装备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
盾构机,被誉为“钢铁穿山甲”“工程机械之王”。刀盘是盾构机的“铁齿钢牙”。吴毅就是刀盘拼点铆焊的“缝纫师”。
“最厚的钢板有300多毫米,铆焊的过程‘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保证刀盘产品零缺陷。产品一出问题,地质条件不好,带压维修是很难的。”这些年,吴毅带出了很多高徒,有成立大师工作室的,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有在“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斩获焊接机器人项目第一名的……“徒弟比我厉害多了。”操着一口四川口音,吴毅笑言。
“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掌握命运。”吴毅坦言,“在‘三个转变’指引下,中铁装备人都有一股子干劲儿、创劲儿,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
从出厂100多台到累计出厂超1700台,从只出口几个国家到覆盖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11年来,中铁装备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定制产品让“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当惊世界殊。前不久,第34届德国宝马展上,中铁装备创新产品实力圈粉。
“产品型号越来越多,直径越来越大,盾构机能力也越来越大,搭载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水平、斜向、竖向、拐弯、爬坡都能掘进,大块头也有大智慧。”这么多年,吴毅见证了中铁装备在创新突破中一步步发展壮大。
作为我国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
继续发展靠什么?“答案还在‘三个转变’。”吴毅说,“身为特级技师,我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做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育出能工巧匠,铸造大国重器。”